第130章 前传完(1 / 1)

华日战事既起,国际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华德关系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为摆脱在远东陷入两难的尴尬窘境,元首作了保持中立和平衡政策的指示,同时积极斡旋调停,并对华允诺不撤顾问、不停易货贸易。

德方搞了一个障眼法,以经济贸易的名义,军火用丹麦的船只运到位于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再转运到香岛,通过这样辗转隐蔽的渠道运往华夏。

对于盟友的这些做法,岛国愤怒异常,不断施加压力,多次向元首提出强烈抗议,逼其放弃援华政策。甚至发出威胁:如再不停止对华军事合作,将退出《防cp协定》。

对于元首的外交斡旋和调停,自私自利又目光短浅的岛国不肯妥协,它从来都是见小利而无大义,只幻想“速战速决”,降服华夏,但它又不想把到手的既得利益归还。

岛国对华夏提出极为蛮横苛刻的停战条件,威逼利诱齐下,不断抬高要价,它妄想能够用武力恫吓的方式,逼迫国府不战而降,签订割地赔偿的条约,达到它以战养战的目的。

这样亡国灭种的条件,国府自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国府高层也似乎明白,在华日关系上,德方的支持是靠不住的,故而也并未把希望全寄托在元首身上,同时也向英法美苏等列强寻求资金贷款和援助。

在柏林的华夏代表团明显感到德方的立场已在动摇,华德关系开始走下坡路,某些德方军政高层官员也表现得态度冷淡了起来。

代表团尽了最大的努力,请求德方继续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武器装备。

德高层给的回应是:我方现在也在整顿国防和军备,也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希望华方一定要拟定有确切计划,以便我方有充分准备,千万不要随意增减改变,使我们无法应对,我们对与华方的易货贸易仍愿意尽力相助。如此云云。

其大意就是我们严守中立准则,“以货易货”合同自然继续有效,之前已经订购的军火我们也会尽力保证交货。但如果演变成双方真正宣战,那往后的情况可能就不好说了。

代表团诸人知晓情势复杂,远非自己所能掌控。

回到驻地后商议良久,也无万全之策。众人皆倍感郁闷,又不禁感慨万千,直庆幸之前作出抢运军火的决定是多么高瞻远瞩。

事变以来,宋鸿飞辗转思量了良久,决定拿出尚处于最高保密级别的“秘密武器”与德方洽谈——也就是他临访欧前俞大维在军委会的会议上所说的“杀手锏”,军委会首脑授权他在必要时可相机行事。

这个绝密的杀手锏就是华夏兵工署秘密研究了数年的“中间威力弹药和新式枪族”。该项研究是最高机密,代表团诸人中也只有军委会委员、海军部长一级上将陈厚甫有所耳闻,但他也是知之甚少。

中间威力弹药和包括了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短突击步枪和班用轻机枪的枪族系列,这是领先那个时代几十年的理念,将会给步兵作战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式变革。

宋鸿飞深思许久,决定隐去其中的新式枪族部分,这个独步天下的“黑科技”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过早暴露。他仅告知德方中间威力弹药,并以“民24式”半自动步枪新一代改进型替代了枪族系列,他是在投石问路。

“根据部队的实战经验,传统792x57全威力弹对于半自动步枪威力过剩了,我们已经着手进行中间威力弹药和新一代步枪的研制,目前正在定型试验中。”

德方高层中陆军出身的国防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等人无比震撼,直感叹华夏国在这方面又遥遥领先了全世界。

这些百战沙场的陆军将领很清楚中间威力弹药轻武器的巨大优势,敏锐地察觉到势必将给步兵武器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其实德陆军也有研制中间弹药的规划,但由于还没有研制出与之匹配的半自动步枪,他们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华夏。

勃洛姆堡和弗里奇强烈建议元首,立即与华夏合作进行中间威力弹药和枪械的研究,这对未来战争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元首和空军出身的戈林等纳粹高层对中间威力轻武器并未能充分重视,他们认为新的弹药会给军备扩充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加之华夏的中间威力弹药还在研制中,尚未问世,并未体现出实物的优势。

其实戈林还暗藏私心,他一直觊觎国防部长的职位,千方百计想扳倒勃洛姆堡元帅,他怎么甘心看到勃洛姆堡在任上又加上一笔辉煌显著的业绩?

最终,热衷于政治利益和权谋斗争的纳粹高层认为,决定战争胜负并不在于哪种步兵轻武器。

勃洛姆堡和弗里奇等人也只能怅然长叹。

眼看尽了种种努力也没有成功,代表团诸人都有些怅然若失。

然而谁都不知道的是,宋鸿飞此举的用意并不仅是作谈判的筹码,他还有不为人知的深远目的。

他抛出中间威力枪弹是让德方在惊艳一瞥的震撼中得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推进这种划时代的轻武器研究。

他知道历史上正是德国率先研制出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步枪kb42,使用792x33短步枪弹,这是现代步兵武器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不过等到等到它的正式量产型stg44问世已是二战后期了,尽管该枪也曾让盟军士兵心惊胆寒,但已经失去了能发挥出它巨大威力的时机。

早前宋鸿飞就反复进行过种种推演,如果大战中德军以质量和科技的优势占据上风,英美苏更多的力量被消耗在欧陆与德意的作战中,它们缠斗越紧越久,越有利远东战场。这和他向德透漏恩尼格码机漏洞的用意如出一辙,悄然布下了一个长远的局,给它们加上一把火,尤其是让英这个搅屎棍就再没有余力顾及插手昔日在远东和东南亚的殖民地利益。

对华夏来说可以从容坐山观虎斗,在远东的地位和话语权就越重要,起的作用越大,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最关键的是,从二次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博弈来看,美英苏德几大列强之间相互消耗的实力越多,此消彼长,对华夏的崛起复兴就越有利。

当然,这个隐秘的想法就不能为外人所知了。

代表团驻地,宋鸿飞在分析未来形势:“华北开战,那就是全面战争,将倾全国之力,决一死拼。战火很难说不会进一步蔓延到京、沪和东南沿海地区。战事一起,以岛国海军的实力,封锁我国海岸线和各沿海港口,断绝我所有外援运输线,并不难办到。”

诸人皆耸然动容。

作为军政要员他们也有所知晓,早前国府筹划对日作战的国防战略,就有利用我国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地形西高东低的优势,将战场引向华东江浙沪的战略构想。军委会在德顾问团的帮助下做了相应的部署规划,构建了几道淞沪国防工事和长江防线。

只是,眼下华北局势的发展还未明朗,形势会进一步恶化到这地步吗?岛国有变由北向南小口蚕食为自东向西鲸吞的野心和狂妄吗?

外交官、驻德大使程天放心中疑问,道:“除了我国本土海岸线的港口,我们还有租界口岸以及越、缅国际运输线,毕竟沪上租界英美法列强的利益巨大,港、澳、越南海防等地也是欧美国家占据的口岸,岛国会毫不顾忌国际影响,和欧美列强引发冲突吗?”

宋鸿飞郑重道:“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如果战争不断扩大,爆发世界大战,按岛国的扩张战略,或北上苏联或南下南洋,势必就会和南洋的欧美殖民地利益产生直接冲突。当生死存亡之际,它也就无所顾忌了,如此一来我国所有的海上运输线也就不复存在了。”

众人心中震荡久久不能平息,细一想之,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

众人想起海军总长陈厚甫黯然叹息的话语:“我海军羸弱,海军将士纵有死战报国之心,却无力与敌对战。”

行政院秘书长、使团秘书长翁咏霓亦长叹道:“处处需仰人鼻息,步履维艰啊。就怕到头来,一切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

众人五味杂陈,黯然不语。

宋鸿飞道出了他想尽快回国的想法。

这两天他深思熟虑,他此次的任务已经完成,眼下德方的态度渐冷淡,久留也无益。按形势的发展,淞沪大战已箭在弦上,国内的事情将会千头万绪,不如尽早回国。

众人都有些吃惊,毕竟眼下与德的洽谈并未结束啊。

使团秘书长翁咏霓沉思着,道:“以目前的形势,你担忧德的远东政策会转向亲日?对与德继续合作的前景并不看好?毕竟现在双方的合作关系并未破裂。”

宋鸿飞点点头,直言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切都是利益至上,各取所需。”

“相较我国,岛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强大,德可利用岛国与苏国的矛盾,拉拢它对付苏国,并在远东牵制英法美。当没有了利益关系,没有了合作价值,什么情面、道义都不再有意义,只怕到时德只会选择它的岛国盟友。”

众人细细思考,皆深以为然。

眼下和岛国开战已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前的局势下,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宋鸿飞的话并未杞人忧天。

桂率真想了想,道:“孔特使在和英、法做外交上的努力,当前正在巴黎,不日即抵柏林。我在大使馆武官处还有些工作事项,尚需些时日。不如等孔特使到来后,看有何新的指示再定?”

宋鸿飞道:“我并非一时突来之意。一是我在这里的任务已经完成,眼下既然德方无意,多留也无益。二是,我想我们正好也向德摆出我们的态度——我们有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底气!”

掷地有声!豪情志气!

诸人皆不由暗赞。

“对!是时候让德方知道我们的态度了!”

“如此也好。”翁咏霓沉思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笑意,“鸿飞归意已决,依我看,领兵之人一闻到硝烟味,果就按捺不住了。”

他倒是一语道出了宋鸿飞的这层心思。

桂率真也笑笑道:“练兵千日磨一剑,用兵一时见功夫。回去早做备战也好,淞沪若有事,教导总队自当义不容辞,为国浴血沙场。”

翁咏霓又叮嘱道:“还请大使馆做好随行特卫安排,途中一定要小心。”

程天放大使点了点头道:“我来安排好,敬请放心。”

宋鸿飞踏上归国的航行。

8月10日,孔庸之特使再次来到柏林。

出于种种考虑,元首并未出面会晤,由纳粹二号人物戈林与孔特使会谈。

傲慢的戈林向来认为岛国才是德在远东的盟友,只把华夏当成一个原料供应国看待,对代表团的态度最为轻视。

面对孔特使要德方提供更多军火和帮助的请求,戈林并不正面回答,仅表示:华日都是德的友邦,对两国开战非常遗憾,极愿两国言归于好。戈林打着官腔耍太极,强调德将保持“中立”的立场与原则,也不过是逢场作戏、泛泛而谈的表面文章。

对于难以调和的华日关系,元首陷入二者择其一的困境。两相比较之下,元首认为岛国不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的实力和分量都更重,他还需利用岛国牵制美英苏。

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权衡中,从长远的战略和国家利益考虑,元首最终做出了选择,决定调整远东政策转向他认为能在战争中和他遥相呼应的岛国,自然也就逐渐疏远了与华夏的友好关系。

尽管“以货易货”的贸易协定并没有终止,但双方持续了10年黄金时期的友好合作实际上已经逐渐开始分道扬镳。

正如元首曾经公开宣称的那样:“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德选择与日结盟。

然而,元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未来整个大战中,日德两国却始终各打各的如意算盘,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协同行动可言。

个中滋味,只有元首知道了。

在邮轮途经苏伊士运河南端的苏伊士城时,淞沪大战爆发的消息传来。

宋鸿飞知道,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全面战争,将前所未有地凝聚起历经了五千年风雨沧桑的华夏民族的力量和决心,也将促使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磨炼再造。

这也是华夏崛起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参与大国重新洗牌、重划势力范围、重塑世界格局和秩序一个绝佳的机会!

宋鸿飞心潮激荡,他甚至直想跪下来感谢上天给了自己一个如此神奇的际遇,冥冥之中让他来到了这个时代,投身时代的洪流,投身历史进程的浪潮中!

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他无从知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已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一股壮志豪情从宋鸿飞心底油然涌起,“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他要在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为民族为国家打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远处,海天交际,残阳如血,两岸是苍茫荒凉的广袤荒漠。

邮轮背着血色的落日,渐行渐远。

宋鸿飞知道,他已又踏上了一次漫长而充满艰难险阻的烽火征程。